2014 年港中大(深圳)迎首批本科新生,四年发展成果显著
2014 年港中大(深圳)迎首批本科新生,四年发展成果显著
2014年9月,3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本科新生带着模糊的认知,选择了刚刚建校、雏形初现的港中大(深圳),成为我校“永远的学长学姐”——第一批本科学生。四年来
2014年9月,港中大(深圳)迎来了300名本科新生的到来,标志着这所年轻学校的招生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那之后,港中大(深圳)不断取得进步,其魅力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批学生启航
2014年,来自全球各地的300名本科新生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纷纷选择了新建的港中大(深圳)作为他们的求学之地,也因此成为了该校的学长学姐。当年,港中大(深圳)在全国17个省份(涵盖直辖市和自治区)开展了招生工作,在广东特别实施了“双轨制”招生策略,录取的文科生平均分数超过了本科一批线50分,而理科生更是高出77分。这些新生为学校的辉煌篇章拉开了序幕。
录取成绩攀升

2015年,学校总共招收了626位新生,文科生的平均分数超过了本科一批分数线64分,而理科生更是超过了93分;到了2017年,录取的新生数量增加到了951人,文科生的平均分数超出本科一批分数线81分,理科生则超过了124分。2017年到来之际,大多数省份的文科录取最低排名均位于前1%之列,而理科则在前2%之内。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这一趋势明显地反映了学校的强大吸引力。
专业贴合需求
港中大(深圳)在设置专业时,全面考量了香港中文大学在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以及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具体需求。例如,在金融、计算机等热门领域开设专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求职和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并且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身实力。
多元招生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录取过程中,不仅参考高考成绩,还增设了综合测评考试。2014年,广东地区推行了“双轨制”招生政策,高考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比例高达60%;随后在2018年,学校进一步拓宽了招生渠道,启动了外语类保送生选拔。这种多样化的选拔机制,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也助力大学选拔出更适合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优秀学生。
注重学生特质
港中大(深圳)非常看重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追求,以及他们是否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培养潜力。该校深信,这类学生正是其国际化教育所急需的,他们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进步,并有助于培养出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特色培养模式
“诺贝尔班”的招生对象不受专业限制,大一新生即可参与导师的研究计划,从而实现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无缝过渡。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早地进入科研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个人潜能,有望在未来的学术或其他领域中取得更为卓越的成就。
您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行的这种多元化招生模式和个性化教育方式,能否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杰出人才?我期待听到您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欢迎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