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奠基时,通识教育这一基桩也被着力打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奠基时,通识教育这一基桩也被着力打下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破土打下第一根基桩的时候,我们就着力打下另一“基桩”,这就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教育的发展方向持续受到公众的热议,现在许多高等学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育,却对通识教育的价值视而不见。尽管存在这样的倾向,但通识教育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依然极为关键。
通识教育的起源
通识教育,亦称博雅教育,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然而,它真正在大学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一教育理念经过长期积淀,充分体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价值。面对当前专业教育的快速崛起,它的起源故事提醒我们勿忘初心,关注教育的本质。
顶尖大学的重视
钱穆先生的思想
在新亚书院的求学时光中,钱穆先生针对当时大学教育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格培养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要融会贯通”的观点。这一理念为学生构筑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涉猎了广泛的知识领域。众多新亚书院的毕业生,都因这一教育理念而受益匪浅,它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影响
众多毕业生都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情感管理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有位学生表示,毕业后在职场面临压力时,他运用了在通识课程中学到的情绪调节技巧,成功度过了难关。
读“闲书”的意义
阅读“闲书”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受外界指令、压力和诱惑的干扰,依旧让人乐意去阅读。我大约有60%的“闲书”是在早年学习密集的时候读的。阅读“闲书”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放松心情,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如,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让我对坐标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教育的方向
教育应把人作为核心,着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情感调控的能力,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想象力。罗素曾提到,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三种动力的驱动。基于这一点,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学校在素质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
当前教育体系现状下,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敬请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共同深入讨论和交流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