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深动态

未被港中大(深圳)录取却收到通知书,背后故事引争议?

未被港中大(深圳)录取却收到通知书,背后故事引争议?

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虽然未能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是被暖心还是被冒犯,最有话语权的还是报考该校且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考不上却接到录取通知?这等稀奇事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演。有网友即便未能被录取,却意外收到了所谓的“未录取通知书”,里面还附有校长亲笔写的信件以及带有校徽的文创礼品。这种做法实属罕见,网友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觉得这是暖心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未免有些冒犯。

新奇操作引关注

近期,位于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展开了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众多未能如愿被录取的考生,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独特的“未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里,不仅有校长徐扬生的亲笔信,还附赠了校徽文创产品。这种做法在内地高校招生中颇为罕见,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在网络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未录取”里的价值观

通知书上提到,“未录取”并非关键所在。徐扬生校长以自己曾错失大学机会的经历,以及一位好友在三本院校逆袭成为企业家的例子,向考生传达一个信息:“人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信中强调“卓越胜过短暂的成功”这一观念,旨在让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领悟,人生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网友看法分歧大

这份“未录取通知书”引发了网友们的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是一封“最温柔的拒绝信”,彰显了人文关怀和教育的温情,向考生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然而,也有人觉得这像是“在伤口上撒盐的虚假喜悦”,对学校是否在炒作表示怀疑。争议的核心在于,高校的沟通方式与考生的心理预期之间出现了分歧。

国外高校的惯例

海外高校普遍采用申请制,与我国招生录取流程存在差异。有网友透露,在海外(境外)求学申请过程中,遭遇拒绝并收到拒绝信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这些拒绝信往往轻薄小巧,而录取通知书则相对厚重宽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处理拒绝信方面,其做法与海外高校有相似之处,但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校方回应与建议

学校方面指出,“未录取通知书”代表了教育领域的一次人性化管理尝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在形式与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网友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例如建议在发放前先了解考生是否愿意接收、在通知书封面添加提示信息,从而使这份通知书真正实现“惊喜而不惊吓”。

重塑积极心态

这份“未录取通知书”显现出,教育价值远超于传统的选拔模式。它对每一位报考者都予以尊重与激励,让人们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往往将失败视为否定,然而它却促使更多人重新塑造了面对挑战的乐观态度,并赋予了他们自我疗愈的能力。

你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出的那份未被录取的通知书,是传递温暖的行为,还是仅仅为了吸引眼球?不妨留下你的看法,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一下!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