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深动态

未考入港中大(深圳)却收到未录取通知书,内含校长亲笔信

未考入港中大(深圳)却收到未录取通知书,内含校长亲笔信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虽然未能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内含一封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出的“未录取通知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常规的统一招生体系中,落榜的考生往往默默无闻,然而这所高校却与众不同,他们给那些未能被录取的学生寄去了信件和礼物。这种做法,让人既感到意外,又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一种惊喜,还是一种惊吓

传统统招下的落榜认知

国内,统招模式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考生与家长对此已司空见惯,“落榜”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学校无需多加解释,考生也默默承受。对于每一封来自高校的邮件,都充满了对“金榜题名”的期待,可一旦收到“未录取”的通知,心理上的落差便十分显著。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并非学校有意为之,而是源于传统观念与新的做法之间的冲突。

港中大(深圳)打破惯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统一招生提前批次进行招生时,由于受到香港高校申请制度的影响,向考生发送回信并不算罕见。“未录取通知书”实际上是一封鼓励信,它展现了对于未被录取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这种做法颠覆了考生及家长对于落榜后默默无声的传统观念,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教育理念的延伸

教育不能仅仅看重那些被录取的学生。这所学校的“未录取通知”展现了教育观念的拓展,它向学生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使未被录取,也同样应当受到尊重。比如那位来自湖南的年轻人,因为心脏病被知名大学拒绝录取,但他最终成为了商界的一位杰出人物,这证明了暂时的录取结果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有才华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展现出自己的光芒。

重构教育认知

社会上人们常常把录取结果和个人价值看作是等同的,但港中大(深圳)发出的信件却颠覆了这种看法。信中提到,没有被录取并不意味着个人能力有问题,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样的观点有助于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敢地迎接未来的生活挑战,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束缚。

细节完善待考量

为了减少误会,学校可以在细节处进行优化。例如,提前通知考生无论录取与否都会收到信件和礼品,或者允许考生自行决定是否接收未录取的通知。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校的关怀更加贴心,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学校的善意,体现出学校的温暖。

教育担当的启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实践,为教育领域的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真正的教育责任,在于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被珍视。高校若能为那些未能入选的学生多付出一份努力,社会若能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种善举,那么我们便朝着“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目标迈进了一步。

你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所发出的“未录取通知”是否将引领未来高校录取方式的变革?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