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考入港中大(深圳)却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网友看法不一?
未考入港中大(深圳)却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网友看法不一?
新京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评论、杂志和博客等,新京报网本着品质源于责任的的信念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向未被录取的考生发放了一份名为“未录取通知书”的文件,此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有人对此表示好奇,也有人担忧这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事件引发关注
一位网友在视频里说,他没能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却意外地收到了学校寄来的“未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里,有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还有一枚印有校徽的精致小礼物。这一情况很快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因为在我们国家的招生制度里,很少看到有学校会给没被录取的学生寄来这样的信件。
统招与申请制差异
国内招生统一,考生若被某一所大学选中,便无需再考虑其他院校,通常只需查看学校寄来的信件即可得知录取情况。而在欧美,大学采用申请制度,学生们往往同时向多所大学递交申请,不论是否被录取,都会收到学校的明确回复,其中“拒绝录取通知”是申请流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在统一招生体系实行之前,香港的高校也采取了申请入学的制度,因此接到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信件,并不会让人感到出乎意料。
公众反应与担忧
在通常的招生流程中,学校一般不会对那些未被录取的考生发送所谓的“拒绝信”,因此当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时,公众的看法各异,有人觉得新奇,有人却觉得困惑,甚至有人担心这可能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在此前,云南大学在备注栏中提及了未录取的理由是“总分不足”,这一信息随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尽管大家对被拒绝的结果有所预期,但对于这种明显带有“仪式感”的拒绝方式,大家似乎并不太适应。
信件重点与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向那些未能被录取的学生寄出的“致未录取学生的一封信”,并不仅仅告知了录取结果,其核心意图在于对学生们进行激励与鼓励。校长在信中讲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来自湖南的学霸,他因心脏病问题未能进入知名学府,但最终在三本院校毕业后在商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二个故事则是关于校长自己,他年轻时曾担任过泥瓦匠,这些经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向他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有可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这封信揭示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直接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挚的关怀,即便那些在选拔中未能如愿的学生,也应得到应有的尊敬。
细节调整建议
为确保信件内容不会引起误解,学校在处理细节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招生阶段,学校可以提前进行说明,向被录取的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向未被录取的学生发送拒绝信,并且不附赠任何礼物。此外,还可以允许考生自行决定是否接收拒绝通知和纪念品,这样的做法更能显现出学校的关心和周到。
教育理念的延伸
这件事显现了教育观念的拓展。教育不应仅限于关注那些成功被录取的学生,对于那些未能如愿的学生,同样应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激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所采取的这一举措虽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其初衷却是值得肯定的,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一次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门都已关闭,未来仍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和机遇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向未录取考生发送通知的做法,众人对其利弊看法不一。您有何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