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入学典礼,4600余新生开启新程
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入学典礼,4600余新生开启新程
璨星汇聚,学府熠熠生辉,初心炽热,少年未来可期。一张张明朗的笑脸洋溢在校园中,新的学术序章徐徐展开。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5年度入学典礼。
港中大(深圳)的校园中,新入学的人带着理想踏上新旅程,这里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有同伴的真诚帮助,每个人都不会独自摸索。
诺奖教授的热情指引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对学生们说,应当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兴趣是首要条件,需要去寻找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激发斗志的工作。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迎接挑战,同时祝福新入学的同学们能够学有所成,为将来的事业做好铺垫。他自己就是靠着这份执着,在科研领域获得了成功。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凭借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生涯,给新入学学生带来启发。他在大学三年级时,无意间发现了自己毕生的研究目标,决心探究酶的功能机制。面对人工智能的兴起,他提醒新生们要注重培养洞察事物核心的能力,并且希望大家在钻研学问的同时,能够结交朋友、开展合作、珍惜生活。
校长的教育理念
徐扬生校长谈到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成为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大学教育的新思路,概括为“学、思、践、悟”。在学习方面,各学院要提升课程质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学科最新动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样做能让学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为将来做好准备。
思考学到的内容,然后把它用到实际活动中,通过活动明白其中的含义。比如说,加入科研项目或者去做社会实践,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一直提升自己变得更好。
新生代表的多元分享
黄一诺同学,来自学勤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作为新生代表发言,阐述了对于“多元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她转述了校长的看法,指出没有必要在“文科与理科”以及“传统与国际”之间做简单的取舍,应该选择一种融合各种元素的成长方式。这样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成长。
她希望大家充分运用大学这个平台,既要深入钻研学术,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在港中大(深圳)这边,有非常多的资源提供给学生们,也有很多机会可以把握,同学们能够通过接触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同学间的携手共进
港中大(深圳)的学生喜欢交换看法和经历。他们来自很多国家,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期间,彼此可以沟通,用各种方式分析事情。例如小组合作完成课程项目时,不同学科的人能带来新想法。
同窗之间,同样能够结下真挚情谊。通过参与集体项目、竞技活动等,增添校园乐趣,于和睦环境里彼此进步。
未来的国际征程
新生们从神仙湖边出发,将凭借深厚学识和宽广眼界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关注全球性挑战。港中大(深圳)搭建了国际性舞台,学生能够与外国专家互动协作,加入跨国计划。
他们能够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比如说,加入国际性的科研工作,处理全球性难题。
延续荣光的期待
不论将来走哪条路,都盼同学们传承母校声望。凭着精湛技能、奉献意识和崇高品德,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足迹。往后要持续奋斗,为集体进步贡献力量。
同学们,你们打算怎样在港中大(深圳)书写自己的辉煌经历呢?欢迎大家留言表达看法,同时别忘了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