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深招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起采用新型大类招生模式,新增两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起采用新型大类招生模式,新增两专业

深圳新闻网是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综合性区域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新闻、视频、博客、房产、汽车、财经、健康、美食、旅游、教育、时尚、娱乐、交友等20多个频道

高校招生政策的任何变动都牵动着众多考生和家长的神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2020年开始实施更大范围的“大类招生”,只设立三个试点项目,这一举措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招生模式全面革新

这次招生制度的调整,特别之处在于专业分类的合并规模是过去没有的。过去不少大学虽然也搞大类招生,不过专业分得很清楚,但港中大(深圳)把所有本科学科都归入三个试验班。这种做法在2020年国内高校里非常前卫,它让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大大减少,只需要看自己文科理科背景或者选考科目,对应一个主要方向就行。

这种做法反映出学校对本科教育观念的再次思考。它想要打破新生入学后立刻被限定在一个狭窄专业里的老规矩,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探索。学生能在大学第一年,借助实际课程学习和校园生活,全面了解各个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然后才决定最终方向,这样就能防止高考后匆忙选择造成的专业理解错误。

报考选择空间扩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试验班_港中大(深圳)大类招生模式_港中大深圳

新的招生办法最大的优势是明显减轻了考生在挑选志愿时的纠结程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前,学生必须确定某个特定专业,而每个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多,竞争很猛烈,常常导致高分学生集中或者没能被录取。如今,学生只需要选择“理科”、“经济管理”或“人文科学”这三个试验班中的一个,被录取的机会会高很多。

到了大学里,学生挑选专业的自由度反而提升了。不再受限于某个专业最初招生的名额,学生在大一课程结束后,主要参考自己的爱好和学业成绩,从试验班涵盖的所有专业里挑选。这样做减轻了热门专业竞争激烈的情况,让专业分配更看重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实际能力和想法。

选考科目要求更科学

对于采用“3 3”新高考方案的地区,这所学校为三个试验项目安排了不同的考试科目选择标准。经济管理项目没有对选考科目做任何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文科学项目则规定学生必须选考历史和地理这两门课程,这保证了进入该领域的学生拥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理科试验班的要求比较松,只要从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里选一门就行。学校还特别指出,没有同时选考历史和地理,但想读人文社科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报理科试验班,在开学后两周内还有机会转专业。这种安排既表明了对学科基础的重视,也提供了一些变通的空间,感觉更贴心些。

新增专业紧跟时代需求

二零二零年,港中大(深圳)增设了英语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两个本科学科,让该校的招生专业总数增加到了十七个。这两个新设学科并非随意开设,而是紧密结合了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学科直接面向全球数字经济的增长趋势,目的是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输送急需的数据分析及处理人才。

增设英语专业,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形象,着力打造语言基础牢固、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这两个学科,延续了学校学科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惯例,表明学校在学科规划上,既立足当前,也考虑了未来几十年的劳动力市场走向。

专业选择流程详解

那么,学生到了大学,到底要怎么选专业呢?学校方面的规定说得很明白,步骤清楚,也有时间限制。比如理科试验班的学生,刚入学两周,可以先从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和金融工程专业里挑一个,先分到对应的学院去。

读完大一第一年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学生才能回到自己所在的学院,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学习情况,挑选最看好的专业方向。这种分两次来选专业的办法,既给了学生一个短暂的缓冲期去适应,又让他们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全面了解不同的专业,这样就能做出更稳重、更负责任的挑选。

云端开放日创新互动

为了让考生和家长即便在疫情之下也能充分掌握新政策,港中大(深圳)打算于2020年4月5日开展一场“网络校园体验活动”。该次线上活动安排充实,囊括了校长分享教育宗旨、学者介绍学术方向、招生部门详细说明规定等部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集合。

还有校友讲述个人发展历程,在校生抒发学习心得等真切内容。各省招生部门的老师也会通过线上平台,与考生及其家人即时交流,回应具体疑问。这种新颖的交流途径,消除了地域阻碍,让信息交流更快捷、公开,能帮助考生在抉择专业前有全面了解。

你觉得这种非常笼统的招生方式,真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吗?可以在评论里说说你的想法,要是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也请点个赞表示支持。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