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师生赴哈工大交流访问
2025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师生赴哈工大交流访问
2025年5月29日至3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师生代表团一行20人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开展为期两天半的交流访问。
近期一场校际互动,跨越了南北,为我们呈上了生动案例,这校际互动中香港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现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
交流背景与意义
本次访问,发生在2025年春夏相交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选派20名师生,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是两地理工科教育体系的一次直接对话,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增进相互了解,在为期两天半的行程里,双方围绕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展开多维度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代表团由理工学院助理院长凌晗教授带领,成员涵盖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研究生,这种师生一同参与的模式,既能于管理层面去探讨办学理念,又能从学生角度来交流学习体验,选择哈工大作为访问对象,正是因为看中其在工程教育领域拥有深厚积淀以及特色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哈工大推出了“阶梯式”培养方案,此方案引起了代表团浓厚兴趣,该模式是从大一基础实验入手,然后大二进入项目训练,接着大三、大四逐步过渡到创新项目与科研实践,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王教授作了介绍,称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能让学生工程能力呈阶梯式成长,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港中大(深圳)的凌晗教授分享了该校育人经验,该校实行理工学院导师制与项目制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博士生田智睿在交流中提到他从大二开始加入实验室,这种早期科研介入为其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两校培养模式的差异与互补为彼此提供了改革思路。
科研平台建设比较

哈工大实验室,其开放管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有四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全天候对本科生开放,其可重构实验设备系统能支持多种实验方案,学生通过预约就能自主开展实践,这种开放态度明显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以及学生动手能力。
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覆盖从基础到创新全链条需求的实验室配置,呈现给大家。实验中心主任介绍说,他们采用一体化设计,该设计含有预习这种环节,还涉及教学部分有着,另外包含创新这一方面,是基础实验设备与前沿科研仪器并重的。这种模块化布局,既进行了教学秩序的保障,又满足了创新需求,显示出硬件支撑与教学理念的高度协同。
学生发展经验分享
有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里,来自哈工大的三位学长分享了相关内容,内容包含时间管理方面,还有学科竞赛方面,以及科研经历方面。有一位大四学生,他叫张明,他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时间分配表”,这份“时间分配表”把课程学习、科研以及竞赛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而他所展现出的这种自律精神,体现出了“规格严格”这一校训精神。有一个情况是,他所在的团队刚刚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一等奖,该团队的备赛经历很有启发意义。
港中大(深圳)本科生的吕肇敏,介绍了参与“创新作坊”项目的体会,她与团队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已申请专利,这种从课程实验到创新项目的跃升,展现了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成果,两地学子不同的成长路径,都指向工程人才的核心素养,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校园文化体验感悟
代表团在参观哈工大航天馆之际,被那丰富的航天实物展品给吸引住了,从卫星造型的模型起到火箭的部件止,这些实物展品默默无声地讲述了学校跟中国航天事业那种紧密的联系,校史馆里所记载的建校经历以及发展的节点,使得来访的师生对于这所工科实力强劲的学校的传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哈工大校园里,工程元素在各处都能见到,这引起了代表团的关注。实验楼内,陈列着学生的创新作品,走廊那里,展示着竞赛获奖证书,甚至教室里,还有设计图纸,它们共同营造出了浓郁的工程教育氛围。这样的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以及专业认同,而这是单纯的课程教学很难实现的效果。
未来合作展望
均表示在对于交流所作的总结之时,双方会于学生进行交换、对实验室予以共享等相关方面去推进彼此间的合作,哈工大教务部的李主任所提出观点是的可尝试开展“暑期科研计划”,邀请港中大(深圳)的学生参与到该校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当中来,这样一种呈现为短期性质的沉浸式体验,是既在优势方面能够实现互补的同时,又具备着相应的操作可行性的 。
凌晗教授建议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将教学资源以及学术讲座常态化予以分享。两校学科设置较为相近,这为课程互认创造了条件,在未来能够探索学分互认机制。若这些设想可以落地,将会开创南北高校协同育人全新模式,并为理工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
您觉得在两地院校开展合作之时,最具备值得加以推广的经验究竟是什么呢,欢迎于评论区域分享自身观点,要是认为当下这篇文章有着一定价值的话,请进行点赞给予支持并且转发给更多的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