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深动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未录取通知书引争论,你怎么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未录取通知书引争论,你怎么看?

“未录取通知书”照见规则之外的温度

接到一所大学发来的“不予录取通知”,这让众多网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觉得这是件温暖人心的事,也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大家的不同看法。

事件概述

7月28日,极目新闻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多名网友意外地收到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在这份通知书中,附有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以及一枚印有该校logo的小礼物。这一做法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争议声音

有些人认为这让人感到温馨,彰显了高等学府的人文关怀;然而,也有人觉得这只是“虚幻的喜悦”,甚至觉得这种行为像是在“伤口上撒盐”。尽管如此,赞成的声音明显多于批评的声音,这表明大家内心深处其实还是认同这种关爱的。

关注失衡

媒体和民众历来都聚焦在那些成绩优异的考生身上,一旦哪家孩子被清华或北大录取,便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那些未能如愿的“落榜生”却很少受到关注。实际上,优秀与所谓的“差生”是相对的,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那些未能考上的学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心。

相似情境

投稿未能被选中,原因各有不同,接到退稿通知和完全无回应的感受截然不同。退稿通知虽然意味着失败,但它至少表明稿件已被关注,甚至可能包含鼓励和有益的建议,为继续努力指明了道路。“未录取通知”与此有着相似的含义。

暖心之举

众多考生在拿到“未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就已知晓了退档的消息,心中并无虚幻的喜悦。录取与否,全凭招生规定,这是不可更改的规则。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在规则之外,给予了他们一份关怀。徐扬生校长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那些未能被录取的学生,强调优秀胜过成功。

未来期许

一句良言,能温暖三冬,那些受到鼓舞的落榜学子,将以此为准则,未来必定能走得更远。此举展现了高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值得其他高校效仿。

你认为其他大学是否应当学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做法,向未被录取的学生发放“未录取通知书”?若觉得本文有所启发,请点赞并予以转发。

更多内容